扎马尾太紧、频繁编发、长期戴过紧的发箍……这些看似日常的护发习惯,可能正悄悄导致头发脱落。牵拉性脱发是一种因外力持续拉扯头发,导致毛囊受损的脱发类型,常见于发际线、鬓角或头顶分缝处。患者常发现脱落的头发根部带有白色颗粒(毛囊组织),且局部头发逐渐稀疏变软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永久性脱发。
牵拉性脱发的核心机制是“外力损伤毛囊”。头皮毛囊如同头发的“生长工厂”,其活性依赖稳定的血液供应和健康的组织结构。当头发被长期紧绷拉扯时,毛囊周围的血管受压,营养输送受阻,同时纤维组织逐渐增生,导致毛囊萎缩甚至闭合。儿童因头皮娇嫩、发丝细软,更易因扎辫子、戴发饰等行为受伤;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需要(如舞蹈演员、运动员)长期固定发型而中招。
日常生活中的“隐形伤害”需警惕。除了显性的紧束发型,频繁使用卷发棒、夹板高温拉直头发,或梳头时用力过猛,也可能造成慢性牵拉损伤。此外,接发、戴假发时若胶水或卡子固定过紧,同样会压迫毛囊。值得注意的是,牵拉性脱发初期症状隐匿,患者可能仅感觉头皮轻微刺痛或瘙痒,待发现明显脱发时,毛囊已受损较重。
改善习惯是预防和缓解的关键。建议选择宽松的低马尾、发髻或散发,避免用橡皮筋直接勒紧头发;编发时减少发辫数量,松紧度以插入一根手指无压迫感为宜;使用卷发工具前涂抹热保护喷雾,控制温度在180℃以下。若已出现脱发迹象,可暂停紧束发型,改用丝质发带或软质发夹固定头发,同时轻柔按摩头皮(如用指腹画圈)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毛囊恢复。
牵拉性脱发的恢复需耐心与科学护理结合。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若停止牵拉后3-6个月,脱发区域仍无新发生长,或伴随头皮红肿、鳞屑等症状,可能与合并脂溢性皮炎、斑秃等疾病有关,应及时就医。